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城市道路景观性与功能性的融合(2)
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慢行系统选材及色彩应达到雨天不打滑、晴日不刺眼效果,统一规划电动车、自行车道,通过彩色材质填充或选择分割线来分隔,能够使自行车道与电动车

慢行系统选材及色彩应达到雨天不打滑、晴日不刺眼效果,统一规划电动车、自行车道,通过彩色材质填充或选择分割线来分隔,能够使自行车道与电动车道使用更灵活。

3.3 规划生态停车位

重视停车问题。考虑周边沿街商业的使用便利性及道路自身配套停车问题,设计应加入生态停车位,上层有大树为车遮阴,降低车内温度,减少能源消耗,增加人的舒适感,不仅吸尘减噪,提升景观品质,还能缓解炎炎夏日下人们的烦躁心情,提升城市园林效果。车位结合绿地位于道沿与人行道之间,并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,机动车泊位出入口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,确保安全性、便利性。

3.4 休憩空间

道路不仅承担交通功能,还应当考虑行人的休憩、娱乐功能。设计应结合绿化带加入一些行人休憩、观赏、娱乐的空间,如座椅、小广场等。在造型、体量、色彩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,既要反映该城市的时代感,又要将本地独特的文化、人文环境融入其中,突出空间的个性和地方特色,让人们了解城市的特色与历史。

3.5 海绵城市的运用

注重生态、环保和可实施性,尽量降低硬质铺装面积,加大绿地比例。通过透水铺装和开孔式道沿的方式,提高道路的自排水能力,普通场地均高于树池绿地10cm,硬质铺装场地按1%~1.5%找坡,雨水排放至绿地通过绿地自然渗透。

3.6 植物配置设计

坚持“适树适地”原则,以乡土树种为主、外来树种为辅,形成以中等生长树种为主,并辅以少量慢长树种和速生树种,形成绿量较大、群落较为稳定的植物景观。乔、灌、草、地被多层复合立交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结构,配以开花小乔木和灌木及色叶树种,丰富植物景观的季相和色彩。绿化中突出花树栽植要求,实现城市道路景观多季有花,当行车者和步行者在不同季节来到这里,都有不同的体验感受,如春天的鲜花烂漫、夏天的遍地浓荫、秋天的色彩斑斓、冬天的常绿。

3.7 城市道路家具设计

道路家具也是道路重要组成元素,包括路灯、公厕、垃圾箱、座椅、护栏、树池、广告牌等,可反映地方文化标志,体现传统与时代气息。对道路家具进行统一的布局及造型设计,使各项目服务设施小品之间虽功能各异,但又有相似元素,形成小品系统。选址遵循顺畅原则,不影响交通视距安全,不影响通行空间中行人活动,同时满足休憩者的景观要求。

3.8 景观照明

(1)照明规划原则。用光和影作为夜间装饰材料。结合道路环境和自然特征,用艺术化的设计来营造氛围,形成具有浪漫、优雅、个性、富有诗意内涵的夜间光文化空间以展现城市新发展。

(2)照明分区与设备技术。根据道路等级和功能不同,设计风格不同的灯光,并注重环保节能。交通性道路主要布置相应的路灯满足行车照明要求,慢性系统根据人行的特点,设计丰富多彩的照明。根据不同景观特点设计不同的灯光,强化景观节点特点,彰显人文特色。绿化地带照明灯柱和其他装置选用深褐色、银灰色或黑色,易与绿化融为一体。绿化照明应与植物几何形态和颜色相协调,不宜用光源去改变植物原来颜色。另外,安装在绿地内照明灯具,应尽量隐藏,不影响白天景观。

4 结束语

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,它承载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,展示着城市的形象,反映出城市特有的景观面貌。因此,城市道路景观是一个城市最有力、最精彩的概括,它的美与丑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人们沿着道路景观观察了城市、认识了城市、享受了城市。因此,需要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融入道路景观中,充分展示道路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,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本环境最迫切的要求,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来引发人们心灵中对场所的强烈共鸣,更好地激发区域活力,提升社会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感,使道路不仅能实现其交通性,同时也突显其生活性,以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作为景观、廊道、生活纽带的文化认同感、场所归属感的需求,实现道路景观性与功能性的有机融合。

[1]GB —2007,城市绿地设计规范[S].

[2]CJJ 75-97,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[S].

[3]建城函〔2016〕211号,绿道规划设计导则[S].

[4]建城〔2013〕192号,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[S].

文章来源: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ltdxhgnxsjwkzz.cn/qikandaodu/2021/0422/532.html



上一篇:刍议功能性种质资源创制与生态文明建设
下一篇:应用全方位护理对神经外科重症肺部感染的预防

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投稿 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版面费 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