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从我与地坛看患者的心理活动
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对于史铁生,早有耳闻,但感觉如此近距离的接近,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我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。其时,我还并未到宣武医院工作,但看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2010年12月31日

对于史铁生,早有耳闻,但感觉如此近距离的接近,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我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。其时,我还并未到宣武医院工作,但看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2010年12月31日,正是我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来求职的那段时间。

想更多地了解这样一位作家,这样一位身患重疾,仍然笔耕不辍创造生命奇迹的人,他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他对生命的探索。对他的作品虽所读不多,但从《我与地坛》中,看到了他患病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,自己的心理活动描述,以及与医生沟通时的点滴。

如他在书中所写,“危卧病榻,难有无神论者。如今来想,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,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,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,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。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,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。”细想起来,确实如此,对于疾病,即使我们的医生,我们的专家能够探究其原因、发病机制、诊断和治疗,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细数起来也是寥寥,但我们仍然在这条路上不断的探索,开展各项研究,企图对疾病的本质窥其一二,企图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除患者的病痛,这是医者的向往,这种向往并没有因为没有验证而消灭,而是在美好地进行着。但对于患者,自然会对除了科学之外的方法,有所祈盼,这种祈盼是对医学的失望吗?我想并不完全是,还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,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治疗方法的盼望。

不能行走,下肢失去感觉,竟不能“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?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?踢一颗路边的石子,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?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,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。”看着这段,有唏嘘,有心痛,我们往往只关注患者的症状、体征,往往是那些冰冷的CT核磁片子,手里握着的是带刺的针头和晃眼的手术刀,但是我们更应当体会患者的感觉,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,那种感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。

在治疗的过程中,我们有指南,有医疗原则,有用药说明书,但正如史铁生所遇到的一位医生,还关心他,让他“还是看看书吧,你不是爱看书吗?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。将来你工作了,忙得一点儿时间都没有,你会后悔这段时光就让它这么白白地过去了。这些话当然并不能打消我的思念,但这些话我将受用终生,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频繁地对死神抱有过热情,但在未死之前我一直记得医生这些话,因而还是去做些事。”想来,不知道这位前辈医生有没有略微地感受到患者的思念,但却让他抱着对生命的热情,去做些事的想法继续生活,继续写作,继续创造。这也是我们每个医生应该做到的。面对疾病,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,除了个体化的具体病情具体分析,除了照本宣科的治疗,还要有同理心,要有关心,要有安慰,要有爱。

对于史铁生,早有耳闻,但感觉如此近距离的接近,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我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。其时,我还并未到宣武医院工作,但看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2010年12月31日,正是我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来求职的那段时间。

想更多地了解这样一位作家,这样一位身患重疾,仍然笔耕不辍创造生命奇迹的人,他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他对生命的探索。对他的作品虽所读不多,但从《我与地坛》中,看到了他患病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,自己的心理活动描述,以及与医生沟通时的点滴。

如他在书中所写,“危卧病榻,难有无神论者。如今来想,有神无神并不值得争论,但在命运的混沌之点,人自然会忽略着科学,向虚暝之中寄托一份虔敬的祈盼。正如迄今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也都没有实际的验证,但那向往并不因此消灭。”细想起来,确实如此,对于疾病,即使我们的医生,我们的专家能够探究其原因、发病机制、诊断和治疗,能够完全治愈的疾病细数起来也是寥寥,但我们仍然在这条路上不断的探索,开展各项研究,企图对疾病的本质窥其一二,企图用我们现有的知识解除患者的病痛,这是医者的向往,这种向往并没有因为没有验证而消灭,而是在美好地进行着。但对于患者,自然会对除了科学之外的方法,有所祈盼,这种祈盼是对医学的失望吗?我想并不完全是,还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,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治疗方法的盼望。

不能行走,下肢失去感觉,竟不能“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?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?踢一颗路边的石子,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?没这样回忆过的人不会相信,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。”看着这段,有唏嘘,有心痛,我们往往只关注患者的症状、体征,往往是那些冰冷的CT核磁片子,手里握着的是带刺的针头和晃眼的手术刀,但是我们更应当体会患者的感觉,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,那种感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。

文章来源: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ltdxhgnxsjwkzz.cn/qikandaodu/2021/0613/621.html



上一篇:给百万分之一的她一份生命礼物给百万分之一的
下一篇: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

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投稿 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版面费 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|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